人是否有助人的心理需求?
我們經常會在QQ上、微博上、朋友圈裏看到被刷屏的求助信息,為何人們會這麽做呢?而如果說轉發擴散對你來說是在沒有付出成本或者成本可以忽略的情況下有可能幫助別人,何樂而不為,那麽捐錢卻損害了自身的利益來幫助需要的人是出於什麽樣的心理?是否人具有助人的心理需求和動機呢?
這個問題就明顯涉及到了利他行為,然而轉發信息背後存在的動機其實比較復雜,在介紹完動機理論後再詳細分析。
正篇前先解釋幾個名詞:
利他行為:一個人所做出的行為對他人是有利的,而對自己則並沒有明顯的利益。這是百科的定義。捐錢就是一種損害自己的利益從而幫助他人的利他行為。
動機:人們堅持做出某一種自願行為的理由。
也就是說任何一種行為背後都有潛在動機,它可以是目的性的也可以是手段性的,可以是內在動機也可以是外在動機。手段性動機是我做這件事不是因為我想做,而是我想要事情的結果。目的性動機就是我做這件事就是因為我想做。
有人就對這種目的性動機進行探討,因為目的性動機就可能涉及到一種基本動機的問題,而其他動機都是由這種基本動機組合或演化而來。不同基本動機都是相互獨立,而且有各自的進化歷史,而且除了利他行為和接納這兩個動機其他動機都可以根源到動物身上。
Reiss提出內在動機的多面性——即內在動機並非只有單一的或者非常少的█幾個元素,而是有很多種維度的動機模型。動機的每一個維度作為一種基本元素——基本動機。他認為基本動機有如下三種特征:1)是最終的目的(內在動機);2)具有普遍的激勵因素;3)心理上的重要性(例如很多心理疾病和食物有關,而且食物和不同文化有關,而渴欲就沒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只是一個生物需要)。
Reiss在咨詢研究學者、整合前人研究並實施問卷調查和因素分析後最終得出內在動機是多維的,人類社會現存的共16個維度(具體見表2-1)。他的這種測量基本動機的手段也具有較高的效度和重測信度,並且經過44個國家的重復驗證。Reiss認為16種基本欲望模型是經得起實證的,首先他的理論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科學的、基於大量證據的研究,而且在後續也能解釋宗教和動機的關系。
所以我們看到利他行為就在其中,被Reiss認為是一種Idealism(理想主義)動機,個體有一種想要改善社會的欲望,這種欲望會通過利他行為和追求公正來體現,具體情感表現就是同情(共情)。但是這種動機是人類獨有的,目前在動物中沒有█發現類似行為(有一些研究)。
所以從動機來講,人類的基本動機就有存在這種利他行為,而動機是人們做出這種行為的原因動力。如果真想追根究底,為何會有這種動機產生,可以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來說。首先動物中可能會有一種親緣利他,為了保證與自己相似的基因留下來,從而會出現為保證其生存而產生的利他行為。
那麽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就會比較明朗了。捐錢是一種典型的利他行為,它損害了自身的利益來幫助需要的人。而轉發信息這種付出成本較低的行為,背後的動機可能是理想主義、社會聯系的需要、被接納的動機以及獲得榮譽的需求。
凯时国际心理咨詢問為什麽可能是社會聯系的需要?人類的社會屬性是不可以忽視的,所以人類天生有一種與他人聯系的需求。當下朋友圈、微博、QQ等聯系工具的盛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簡單而廉價,那麽維持社會聯系就需要存在感。當手頭沒有材料可以分享的時候,一則求助信息就可能成為了轉發材料,這一點在很多轉發信息上通用。
被接納和榮譽的動機在Reiss看來也是一種基本欲望。轉發求助信息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可以顯示自己關懷他人的一種高尚的道德,而這種品質是符合當前社會的規範的,因此通過遵從當前社會道德規範來被同伴接納,甚至獲得名譽(即使十分微小),建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那麽我們知道轉發僅僅是一個點擊就能做到的,成本十分低廉,根據經典的決策理論,成本遠低於獲利,又何樂而不為呢?
|